位置: 首页 > 动态 > > 正文

5000万中国夫妇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治疗逐渐进医保,国内药企迎“生”机

2023-02-15 10:00:32 来源: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杜苏敏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人口问题、生育问题再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同时,辅助生殖用药及相关技术的热度随之增长。

近日,长春高新(000661.SZ)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生长激素在辅助生殖领域有所应用,现有的注射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用醋酸西曲瑞克等为辅助生殖领域相关产品。同时,公司积极推进重组人促卵泡激素- CTP融合蛋白注射液、水溶性黄体酮注射液等新产品的临床研发进展。


(相关资料图)

2月8日,长春高新发布公告称,其子控股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水溶性黄体酮注射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申请的适应症为适用于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中无法使用或不耐受阴道制剂但需要额外黄体酮的女性。

辅助生殖是指通过医疗辅助手段,对人的卵子、精子、受精卵或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使不孕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受精(AI)和体外受精(IVF-ET,即试管婴儿)及其衍生技术。辅助生殖药物,顾名思义,即在一个完整辅助生殖周期中所使用到的药物,作用机理是调控排卵周期,多使用在IVF过程中。不过,辅助生殖药物也可以脱离辅助生殖周期单独给不孕不育症患者使用,用于诱导患者排卵,或者给普通孕妇进行保胎。

观研天下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根据IVF周期数计算,2020年我国IVF用药市场规模已达142.8亿元,2016-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随着IVF渗透率的提高,2023年其用药市场预计超过2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辅助生殖药物仍为进口主导,国产化程度低。也因此,业内普遍认为,辅助生殖药品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未来市场进行集采的情况下,将有更多机会推动市场竞争。

仍以进口药物为主导

常用的辅助生殖类药物主要分为降调节药物、促排卵药物、诱发排卵药物和黄体支持药物四类。降调节药物主要有曲普瑞林和西曲瑞克;促排卵药物主要有促卵泡激素、氯米芬、促黄体激素、尿促性素等;代表性的诱发排卵药物为绒促性素;黄体支持药物主要有地屈孕酮、黄体酮。

据动脉网2021年公布的数据,从整个产品市场份额来看,国内辅助生殖药品80%以上依赖进口。背后原因系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发展晚于国外,技术积累薄弱,加上辅助生殖药品研发周期长,一般为4~6年。

以辅助生殖应用最广且最大的促排卵药物品种——促卵泡素为例,早在1986年,雪兰诺(Serono ,该企业后被德国制药企业默克收购)就推出了尿促卵泡激素(FERTINEX),1995年,雪兰诺又推出了纯度和安全性更高的重组促卵泡激素(Gonal-F)。而国内企业一直到21世纪才研制出这两款产品。2005年,丽珠集团(000513.SZ)尿源促卵泡素(丽申宝)实现上市。2015年,金赛药业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金塞恒)上市,成为第一款国产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

目前,丽珠集团的尿源促卵泡素为国内独家产品,并于2015年实现全部进口替代,但重组人促卵泡激素市场仍被进口产品占据,2020年,默克产品的市占率为83.9%,金赛药业市占率则为16.2%。

从辅助生殖各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看,促排卵药物占比最高,高达62%,黄体支持药物占比20%,降调节药物占比15%,诱发排卵药物占比3%。费用方面,据前瞻经济学人公布的数据,一个试管婴儿周期的费用大概是在3-5万元之间。其中,术前检查费用占比为5%,药物促卵费用占比为50%,手术费用占比为25%,胚胎冷冻费约为15%,其他费用占比5%。

据了解,促排卵药物的作用是用来促进卵泡生长和发育,通常在月经第3-7天开始使用,需应用10天左右,使用数量为20-40支,因而费用占比较大。

2月3日,国家医保局在回复多项建议提案中提到,目前已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如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不过,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上述药物2021年就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此外,如卵泡素等部分价格更高的辅助生殖药物尚未纳入医保。

另据《北京日报》2月5日消息,国家医保局在一个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答复中还提到,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

图片来源:国家医保局

对于国家医保局再次发声要将辅助生殖逐步纳入医保,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政策落实有效,进口厂商短期内可能是获益的。“但我们也看到上游各细分药械领域已经有不少国产厂商正在发力,并已在如促排卵这一关键用药环节的部分细分产品领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随着医保相关政策逐渐落地和深化,中长期来说还是会利好质量可靠、价格优势的国产厂商。” 该人士称。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强调,这仍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美中宜和生殖健康部负责人李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辅助生殖治疗里还有1/4-1/3的部分是药品的支出,如果这部分高值药品价格不降或者不能医保报销的话,患者的治疗负担仍然会较重。”

国内药企市场空间广阔

同花顺数据显示,归属于辅助生殖概念板块的上市公司共有61家。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这些企业中涉及辅助生殖用药的企业共15家,分别是长春高新、丽珠集团、仙琚制药(002332.SZ)、新华制药(000756.SZ)、翰宇药业(300199.SZ)等。

其中,丽珠集团旗下相关产品已涵盖降调节、促排卵和诱发排卵三个阶段。今年1月,丽珠集团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公司在原有尿源产品的基础上,也不断加大重组产品的研发,重组绒促性素已上市销售,重组促卵泡素也处于临床试验当中。此外,公司还将加速推进包括亮丙瑞林微球(3个月缓释)、曲普瑞林微球(1个月及3个月缓释)、丙氨瑞林微球(1个月缓释)和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1个月缓释)等瑞林类药物的研发进度。

业绩方面,据其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丽珠集团辅助生殖领域收入20.92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2.3%。

长春高新也在发力布局辅助生殖领域,但距离成为公司的第二业绩增长点仍有距离。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长春高新辅助生殖领域的促卵泡素销售收入近2.8亿元,同期,公司营业收入为32.76亿元。

此外,其原有产品生长激素虽然已应用于生殖领域,但尚未获批相关适应症。而在研产品重组人促卵泡激素- CTP融合蛋白注射液刚进入II期临床试验,水溶性黄体酮注射液则刚获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长春高新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目前比较重视辅助生殖这部分市场,除了上述产品,公司也在积极研发其他的辅助生殖领域相关产品。“相较市场已有的辅助生殖药品来说,现有获批产品的优势可能并不大。目前促卵泡素一年的营收也就几个亿,等在研的长效促卵泡素、黄体酮等产品出来,优势会大一些。”

那么,中国辅助生殖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2019年,锦欣生殖(1951.HK)向港交所递交的IPO招股书中提及,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前景广阔,2017年中国大约有4770万对不孕症夫妇,预期于2023年将增加至约5620万对。锦欣生殖表示,该数据来自行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

不过,究竟该数据指的是5000万不孕不育夫妇还是1亿人不孕不育,弗若斯特沙利文曾对外解释称,公众对该数据存在误读。其不孕不育夫妇人数数据来自各省卫计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口协会等部门的公开数据,2017年中国不孕不育夫妇对数为4770万,而在统计中,夫妻双方只要有一人患有不孕不育就算成一对,而不是需要夫妻双方同时患病,实际上,夫妻双方同时患病的概率很小。

弗若斯特沙利文曾预测,中国不孕症患病率预计将从2017年的15.5%增加到2023年的18.1%,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从2013年到2017年以15.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2017年至2023年将以15.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另据开源证券研报数据,国内辅助生殖技术渗透率仅为7%,同比之下,美国渗透率为30%,若剔除代孕的人群,同口径渗透率仍可达24-25.5%,预计至2023年,国内辅助生殖市场规模预计将增加到400亿元,长期空间预计将突破千亿。

此外,平安证券也表示,辅助生殖项目进入医保,将推动行业加速发展,下游的医疗服务企业将率先受益,若未来辅助生殖药品市场进行集采,则有望推动市场竞争格局重构。

关键词: 5000万中国夫妇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治疗逐渐进医保 国内药企迎生机 辅助生殖技术 辅助生殖

上一篇:手腕疼痛的原因及治疗中医按摩_手腕疼痛的原因及治疗
下一篇:最后一页